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致盲率最高的眼部疾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仍是手术治疗,即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着人们生活对视力需求的日益提高和现代科技的进步,白内障手术从复明性手术向屈光性手术转变,各种新型人工晶状体是眼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老花眼和白内障都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的眼疾。可以说,只要活的够久,总会患上老花眼和白内障,现实中也有许多中老年人饱受双重困扰。老花眼和白内障的病因都在于晶状体层面,因此对于要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只要符合老视矫正晶体植入条件,是真的可以通过手术一次性解决白内障和老花眼,重获年轻视力。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前咨询手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的需求已经从最初的“看得见”、“看得清”转变为“看得好”,现代白内障手术已经从“复明”手术发展为“屈光性”手术。人工晶状体经过数代的发展
景深延长(extended depth of focus,EDOF)是一种新型人工晶状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点视力到连续视力的飞跃,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视觉和生活质量[1]。对于聚焦在焦点前后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根据焦点的数目,又分为双焦点和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双焦点人工晶状体基于折射或衍射的光学原理,使光线经人工晶状体产生两个离散焦点,人眼根据同时知觉原理,还原清晰图像,抑制模糊图像,从而解决了不同距离视物(远、近)的问题[3,4]。
研究数据表明[2,3],约41.8%的白内障患者存在1D以上的角膜散光,因此,在白内障手术中加入散光矫正,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都会大大提高[4]。
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是人眼最关注的像差类型,可引起对比敏感度下降,严重时使成像变得模糊不清,出现白天光晕、夜间眩光的视觉不良现象。球差具体表现为轴上发出的不同入射高度光线经光学元件后,因中心与周边的屈光力不同,在光轴上汇聚点相对于理想像点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人眼具有抵御视网膜光损伤的自然防御机制,角膜和晶状体可阻止紫外线(波长<400nm)到达视网膜。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颜色不断变黄,可以滤过短波长蓝光(波长 400~500nm)[2]。但白内障手术后,人眼晶状体自然防御机制消失。为了减少视网膜损伤、优化入眼的光谱组成,人工晶状体材料中添加了不同的吸收剂:添加紫外线吸收剂以过滤紫外线,人工晶状体呈无色透明状态;额外添加蓝光吸收剂,过滤了蓝
人工晶状体由光学区和襻组成,光学区(中心圆形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屈光,襻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根据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和襻是否为一体,可分为一片式(又称一件式、一体式)和三片式人工晶状体[1]。一片式人工晶状体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类型,其光学部与襻为同一材料制成,光学部和襻的连接是连续的,没有接头的;三片式IOL的光学部和襻通常为不同材料,襻常用的材料有PMMA、聚酰亚胺(polyimide)和聚偏氟乙烯(P
根据材质进行分类,可分为硬性人工晶状体和软性人工晶状体[1]。1949年英国医生Harold Ridley采用囊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成功植入世界上第一枚人工晶状体(IOL),使
也叫人工晶状体,英文名称Intraocular Lens,是一种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能植入眼内的人工透镜,用以取代白内障手术中被摘除的天然晶状体。人工晶状体的形态,通常是由一个圆形光学部和周边的支撑袢组成,光学部的直径一般在5.5-6mm左右,这是因为,在夜间或暗光下,人的瞳孔会放大,直径可以达到5mm左右,而过大的人工晶状体在制造或者手术中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主要生产厂商都使用5.5-6mm的光学部直
过去由于医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白内障手术必须采用大切口的手术,通过手工的方法将混浊的晶状体取出,一般等到白内障“成熟”才方便手术,病人需要长期忍受低视力的烦恼与痛苦。时至今日,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创新与改进,医疗技术进展,尤其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可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应用与开展,使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均大为提高,病人无需再等到“成熟”时才做手术
白内障 (Cataract) 是由于眼睛内的天然晶状体发生混浊,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了视力甚至失明。尽管引发白内障有许多先天及后天性的病理原因,但年龄老化是引发白内障的最主要原因。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白内障手术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去除已混浊的晶状体,植入透明的人工晶状体,恢复视力。通常有三种手术方法。第一种是现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该手术方法应用超声乳化机器,经2~3毫米微小切口把白内障粉碎后吸除,具有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不出血、可植入功能更多的人工晶状体等特点,是目前发达国家和国内一线城市和医院的主要手术方式。
年龄老化是引发白内障的最主要原因。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据统计,美国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在52至64岁人口中为42%,在65至74岁人口中为60%,在75至85岁人口中为91%。[1]在我国,根据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对北京地区所作的普查,白内障在40至49岁年龄组中占6.5%,在50至59岁年龄组中增加至52.3%,在70岁以上增至97.8%。[2]